興旺河蟹抖抖病預防及治療方案
河蟹抖抖病又叫
河蟹環爪病、河蟹顫抖病、河蟹抖腳病、河蟹環腿病、河蟹彎爪病、河蟹寬爪病。
病原比較明確的是
螺原體和病毒(小核糖核酸病毒、中華絨螯蟹呼腸孤病毒等);另外也有細菌(主要為弧菌屬的細菌和氣單胞菌等),以及環境毒害等原因造成;不過實際生產中,細菌與前兩種病原的混合感染也比較常見。
>>>>在線咨詢水產技術老師<<<<
反應遲鈍、
行動遲緩,
口吐泡沫、大螯下垂、渾身抖動,吃食減少或不食;
步足顫抖、環爪、爪尖著地、腹部離開地面,甚至蟹體倒立;
肝胰腺壞死呈淡黃色或呈灰白色,
背甲內有大量腹水,步足的肌肉萎縮水腫,頭胸甲(背甲)的內膜壞死脫落等。
同一池塘發病后,往往先死大蟹,再死小蟹,并伴有蛻殼不遂的特征。
另外實際生產中,很多時候病蟹感染病毒或螺原體后會并發細菌感染(很多抖抖病的河蟹中也能分理處大量病原菌),出現這種情況時,有的河蟹甚至還未出現抽搐的典型癥狀即死亡(由于細菌的致死力更強,在還未表現典型抖抖癥狀時,細菌感染便導致河蟹死亡)。
該病1990年在我國出現,97年后呈大規模流行,98-99年前后為發病高峰,今年稍微有所緩和,在池塘、稻田、網圍、網欄養殖河蟹中發生流行。我國河蟹養殖地區均有顫抖病發生,其中以江蘇為高發區。
從最小的3g左右仔蟹到最大的300g左右成蟹都有發??;但不同規格的河蟹發病率又有明顯的差異,3g左右的仔蟹到100g左右的成蟹發病率明顯高于100g以上的成蟹,而5g-50g左右的蟹發病率最高,而雌雄蟹發病無明顯差異。
該病流行季節比較明顯,氣溫的高低對該病的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每年4月份開始出現,但主要發生在5-10月份,而在7-9月夏秋高溫季節發病嚴重,死亡率高。該病流行期間的水溫為23-33℃,而以立秋后25-26℃水溫時發病最為嚴重,10月以后水溫下降至20℃以下,該病逐漸減少,11月以后該病基本消失。
水體淺的池塘或稻田的發病率高于水體較深的池塘,而池塘的發病率又高于水位更深的湖泊養殖,主要還是由于水深影響底層水體水溫的原因。并且水草的多少對該病的影響也較大;一般無水草的水體發病率高于有水草的水體,水草少的水體又高于水草多的水體;并且放養密度越高、管理越差,水質和底質條件越差越容易發病。
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,、在流行區發病率為30%-80%,嚴重的地區發病率超過,死亡率超過70%,發病嚴重的水體甚至絕產,是當前危害河蟹較為嚴重的一種疾病。
1、嚴格清塘,清除池塘的野雜甲殼動物,并且養殖期間,防治外部的蝦蟹攜帶病原進入池塘。
2、選苗,從正規渠道購苗,有條件的最好到專業機構進行一次檢測。
3、養殖過程中保持良好河蟹棲息環境,避免水質、底質惡化或水草大量死亡等情況。
4、 高溫期注意控制水溫,夏季高發季節適當提高水位,保持水草的茂盛,以免池塘水溫過高。
5、各種惡劣天氣發生時,做好
解毒和抗應激的操作,避免河蟹發生嚴重的中毒和應激。
6、不亂用藥物,尤其是殺青苔、殺纖毛蟲、殺藻的藥物等,不要隨便使用,確實要用時,盡量選擇刺激性弱的藥物,避免藥物刺激性太大,激發疾病。
7、保持良好體質,投喂高質量飼料,不喂劣質飼料或腐敗冰鮮。同時每隔半月定期使用“
三病靈”+“肝膽立康”+“水產專用維C”進行內服。提高蟹體免疫力。
>>>獲取河蟹抖抖病完整預防方案<<<
河蟹抖抖病是對螃蟹危害很大的一種疾病,比較明確的病原有病毒,也有螺原體,甚至還有細菌的繼發感染和環境的影響。由于病原無法準確鑒定,所以處理起來相對比較麻煩,我們只能綜合處理。
處理方案:
第一步:先停料,停止殺蟲、消毒、殺藻等刺激性操作;
第二步:第一天進行改底穩水優化環境,緩解河蟹死亡;
第三步:第二天使用
三病靈配合
弓血附紅散一起外潑1次;外潑一次后死亡量如果不再增加或有所減少,則繼續外潑1次;
第四步:如果死亡量還在繼續上升,則使用
病毒清兌水后全池外潑,隔天一次,連續外潑3次;
另外在外用的時候,同時飼料停料1-2天,然后投喂量減半,再拌料內服:
病毒清 + 肝膽立康 ,連續拌喂7-10
1、河蟹脫殼期間不能用藥,如需用藥,請咨詢興旺在線技術老師,
?。?、以上方案只是針對一般情況,較為嚴重建議咨詢興旺水產技術老師進行診斷治療。
?。?、具體用藥比例配方,請咨詢在線技術老師,也歡迎撥打免費電話:400-666-1848
上一篇:河蟹水癟子預防及治療方案
下一篇:魚類孢子蟲病防治方案